文 ◎ 华明
最近,温家宝再提政治改革,呼吁党政分开、司法独立等,引发新一轮中共左派和右派的博弈,彰显中共的内部分裂和内斗激烈。温家宝明知改革无望,为何扮演“影帝”上瘾?各种猜测和说法泛滥。但有一点多有共识,即中共的思想体系崩溃,治国理念陷入混乱,是灭亡的先兆。
呼吁政改 温家宝再扮“影帝”
9月14日,中共总理温家宝在大连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时,再度高调呼吁政治体制改革,其中五大要点:第一、依法治国,改变“以党代政”及把权力绝对化和过分集中的现象,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;第二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;第三、维护司法公正独立;第四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,最主要的是选举权、知情权、监督权和参与权;第五、反腐败。
不过,这已经是温家宝上任以来第十次提及“政改”了,每次讲话都是“铿锵有力”,且表明要为推动政改“风雨不改、至死方休”,甚是引起轰动。然而,外界更关心的是,“这场重要的政治宣言”,怎样才能实现?
遗憾的是,温家宝每每提及政改都是“干打雷不下雨”,反而激起中共党内的反对声音及相反的行动。温家宝则被民间讥为“影帝”。
中共政治局常委之一的吴邦国公开与温唱反调,捍卫“一党专政”、绝不搞“三权分立”、“两院制”,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等“五不搞”,并反驳温多次赞赏西方推崇的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,被认为这才是中共高层的“集体共识”。
在行动上中共则是反其“温政改”而行之。近期,当局疯狂封锁网路,不许民众发声;加紧控制,追捕人权斗士,多少中国人被失踪、被酷刑,民主和法治在哪里?“目前所有的迹象都显示,中共在向政治改革的相反方向移动。”英国《电讯报》9月16日发表驻北京记者彼德.福斯特的博文说。
温家宝豁出去 为留后路?
既然推动不了,温家宝为何还要不停地说?尤其这一次说得更全面,犹如对外宣布“政治纲领”。
最早着手改革“党政不分”的是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和赵紫阳主政时期,当时取消了一些部委的党组,但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,则全面回到了高度集权、以党代政的状态,控制是越来越严重。从十四大到十七大,“党政分开”再没有在中共报告中出现。
中国社科院政治研究所首任所长严家祺介绍说:1986年到1987年,当时赵紫阳是中央政治体制改革五人研讨小组的负责人,温家宝也参与其中,而且温家宝的主要工作是领导研究“党政分开”问题,并写到了十三大赵紫阳的政治报告里去。
20多年过去,温家宝显然知道提“党政分开”完全是空谈。海外著名评论家陈破空认为,温家宝在为自己留后路,这显示中共高层已经分裂,“如今的九名常委,盘算更多,有人盘算利益还有多少,有人盘算如何避免清算,有人盘算能否青史留名。贾庆林属于前者,胡锦涛属于中者,温家宝属于后者。”
《苹果日报》评论说,在中共体制内打滚了50多年,其中26年在中南海任职资深领导、在政改问题上多次遭高层孤立、打压的温家宝,这次已经豁出去!但期待他在退休前的未来一年,提出更多具体可行的政改时间表和路线图!
朱镕基批评 温家宝忍无可忍?
温家宝在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,也被外界认为是针对9月8日出版发行的朱镕基新书《朱镕基讲话实录》中的批评。温家宝“忍无可忍”,藉机公开回击朱镕基的“房地产泡沫”和“通胀汹涌”的说法。
〈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,就对不起人民。〉《南方周末》引用朱氏名句这个标题用三个整版刊登朱镕基的讲话,被普遍解读为影射胡温当局。新华网则将标题改为〈温家宝:对中国发展,有人看好有人唱衰〉,为胡温的政绩吹风。
早在4月,朱镕基在“清华见面会”上就公开对温家宝主持的政务进行不点名批评。港媒认为,温家宝此次不客气地的反击“至少得到胡锦涛的默许”,“毕竟‘胡温新政’已造成胡温有唇亡齿寒之利害关系,批温家宝,就必然伤害胡锦涛”。而两总理打架,这一前所未有的怪事,“必将对中国政局和‘十八大’产生重大影响”。
朱镕基任总理时,曾有豪言壮语:“我这里准备了一百口棺材,九十九口是留给腐败分子的,一口是留给自己的。无非是个同归于尽。”曾引起一片鼓掌声。然而,资深媒体人士张伟国说,朱镕基在任的五年,是中共执政历史上腐败发展最严重时期,造就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的贪官。经济学家何清涟也评论朱镕基,说多做少成功更少。
总理令出不了中南海
长久以来,这两个总理的话官员们不当回事,令外界关注。温家宝多次表示,要“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”,但下面“大唱反调”。今年3月两会前后,温家宝再承诺加强楼价调控。国务院还出台“国八条”,勒令地方政府在第一季度公布住房价格调控目标。结果期限过了,公布的城市只有40多个,不足总数一成。
有港媒评论:“各大城市在执行国务院楼价调控令时的观望态度,再次印证中共‘政令不出中南海’的困局”,而且“调控目标惨变涨价目标,落实温家宝指示惨变成戏耍温家宝。”
在动车事故后,温家宝7月24日在常委会上罕见发火,猛烈批评已成为“独立王国”的铁道部。但有媒体称,石油帮、“铁老大”等庞大利益集团根本不理温家宝的批示;而分管运输与基本建设的副总理张德江也被指是江的人马,温张关系长期欠佳。
前总理朱镕基也是频频空发政令,连连感叹“管不了啊”。《人民日报》资深记者凌志军最近再版的《变化:1990-2002年中国实录》一书披露,某年新疆棉花积压,而山东却在走私进口棉花。朱镕基希望山东能购买新疆的棉花,“我给你补贴打折,你们可怜可怜我吧!”但山东官员最后也没执行。
当年朱镕基决定精简公务员,逐个与国务院60多个部长谈话,总共要减少300个正副部长、1900个正副司局长,把国务院的3万人员减1.7万人。除电子工业部长胡启立同意撤销自己的部外,其他部长都在游说自己的部门如何重要、不能撤销,令朱镕基无奈。
批毛批邓 清算中共的开始
就在温家宝大谈特谈政改时,中国还涌动着另一股潮流,批判毛泽东,有评论说,这代表了大陆民众对中共清算的开始。
今年4月26日,82岁的北京知名学者茅于轼在“财新网”博客上,首先发表5000多字《还原毛泽东》的文章,历数毛泽东的种种罪恶,批判毛“祸国殃民”、“心里阴暗”、奸淫妇女,并称毛将要接受公正审判。
中国大陆作家铁流在6月初发出倡议,希望全国受害的五七人团结起来,起诉毛泽东践踏宪法。他称,毛泽东的阴魂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执政者的头上压着的“一块泰山石”,不把它清除,中国就不可能实现民主社会。
此举引起左派反弹。6月19日,左派网站“乌有之乡”组织大学生在北京召开“揭露茅于轼汉奸言行大会”。但却没有媒体报导。而且“乌有之乡”发起起诉茅于轼的“上海公诉团”,其骨干遭到上海警察的打抓而没了声息。
近年来,大陆民众常借毛泽东的名字,名义上纪念实际上让当局难堪。9月9日,山东烟台的数百名退役军人举行毛泽东去世35周年活动。参加的退役军人告诉《大纪元》,就是为了“恶心当局”来的。此外,计划到北京“纪念”毛的200多名上海访民被警方带走,关在久敬庄“黑监狱”等地。
不仅批毛,大陆也出现批邓。9月14日,中国政改网站“中国选举与治理网”发表署名“缪一轮”的文章〈非毛必须同时非邓〉,文章言辞犀利、大胆批评毛泽东和邓小平,称邓小平是“另一个毛泽东”,坚持了毛泽东反人类立场,甚至比毛泽东走得更远——直接下令向请愿学生、市民开枪。
如此说,中共内部分裂,外部讨伐令中共当局胆战心惊。近日当局全面封网,大陆网友说,无法使用翻墙软体访问境外网站,这是2009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封网行动。有评论认为,半个世纪以来,欠下累累血债的中共当局终究逃不过人民的惩罚,越打压激起的反抗越大。◇
本文转自243期【新纪元周刊】“专题新闻”栏目
轰动一时的北京市历史教师袁腾飞告诉学生说:
中国的教科书属于“秽史”,真实率低于5%,你考完试赶紧把它烧了 !
那么, 从哪儿能看到真实的中国现代史? 从《九评共产党》 !
《九评共产党》电子书官方下载
PDF格式 : 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9pingdownload/9pinggb_A4.pdf
Chm 格式: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9pingdownload/9pinggb.chm
推荐下载:《真实的江泽民》PDF电子书
从谷歌网盘 : 《真实的江泽民》 PDF电子书 (直接点击就可)
著名历史学家辛灏年: 《九评共产党》“能够如此坚强的、彻底的、不隐讳的在海外揭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现状, 那是真正的爱国的表现,是爱中华民族的表现。”
现居中国国内的历史学家吕加平于2009年12月1日发表了《关于江泽民的‘二奸二假’和政治诈骗问题与要求调查的呼吁》文章, 却被当局在2011年5月判刑十年, 并于2015年2月保外就医。而江泽民的“奸”和“假”只是其全面败坏中国社会的基础而已。《真实的江泽民》让你全面认识江泽民和当代中国及世界现状。
中国的教科书属于“秽史”,真实率低于5%,你考完试赶紧把它烧了 !
那么, 从哪儿能看到真实的中国现代史? 从《九评共产党》 !
《九评共产党》电子书官方下载
PDF格式 : 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9pingdownload/9pinggb_A4.pdf
Chm 格式: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9pingdownload/9pinggb.chm
推荐下载:《真实的江泽民》PDF电子书
从谷歌网盘 : 《真实的江泽民》 PDF电子书 (直接点击就可)
著名历史学家辛灏年: 《九评共产党》“能够如此坚强的、彻底的、不隐讳的在海外揭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现状, 那是真正的爱国的表现,是爱中华民族的表现。”
现居中国国内的历史学家吕加平于2009年12月1日发表了《关于江泽民的‘二奸二假’和政治诈骗问题与要求调查的呼吁》文章, 却被当局在2011年5月判刑十年, 并于2015年2月保外就医。而江泽民的“奸”和“假”只是其全面败坏中国社会的基础而已。《真实的江泽民》让你全面认识江泽民和当代中国及世界现状。
最新新闻:
热点事件: